公司“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入選住建部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
12月1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布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公司綠色智慧建造的部品部件智能生產線案例——《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被列入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
據悉,本次評選為總結推廣智能建造可復制經驗做法,指導各地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及企業全面了解、科學選用智能建造技術和產品。經企業申報、地方推薦、專家評審,住建部確定124個案例為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
根據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的主要方向,第一批典范案例總共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自主創新數字化設計軟件創新服務案例20項、部品部件智能生產線創新服務案例29項、智慧施工管理系統創新服務案例42項、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服務案例20項、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設備創新服務案例13項。
●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
典型應用案例簡介
無錫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工程是無錫市地鐵第二輪建設規劃的收官之作,里程達112公里。 體育中心站是其中第9個站,位于蠡溪路與太湖大道交叉口處。車站有效站臺中心里程為右DK12+241.443。該站為地下兩層雙柱14米寬島式站臺車站。該站共設3個出入口、2個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計算站臺長度118m,站臺寬度為14m,車站外包總長322.0m,標準段外包總寬22.7m。
無錫市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結合項目實際需求,根據“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聚焦深化設計、材料供給、工廠預制、產品標準化、運輸配送、現場裝配,以及穿插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和安全監控等關鍵環節,將自主研發的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應用于車站重要機房的裝配化模塊的預制生產,將BIM設計、工廠化預制、現場施工整合為較為完整的流程與數據,實現了“標準化、模塊化、信息化、集約化”。
BIM優化設計
BIM三維模型為生產線提供有效的預制生產數據和工藝信息,方便各參與方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并通過信息轉換減少錯漏,縮短生產建設周期,減少返工和材料浪費。
基于BIM模型的模塊化設計
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應用為體育中心站裝配式模塊化施工提供了高效率預制生產環境,運用BIM技術進行預制前的設計分析,多維數據信息的存儲,提高預制加工中的精確度和操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基于BIM模型的工廠化預制
科學排版下料,降低材料損耗約20%。通過基于BIM模塊化設計及工廠化預制生產,提高部品部件預制精確度和生產效率。
生產工藝優化
研究焊接機器人、自動除銹設備、自動組對設備等智能化管道焊接生產工藝,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進一步減輕生產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確保生產線的可擴展性。
模塊化預制安裝
現場施工人員通過按照BIM模型呈現效果進行裝配化施工,使得建成后的機房整齊劃一、緊湊有序,易于檢修,并有效提高各環節的施工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
部件標準化
通過制定機電安裝工程裝配化生產的標準圖集,實現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的流水線、標準化的生產,全面提高生產效率。
機電設備智慧管理
通過建筑信息模型(BIM)沉淀三維有效空間、設備設施信息、部品等各類屬性數據;通過融合物聯網、圖像識別、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實現對數據的智慧采集、智慧融合、智慧挖掘和智慧決策,促進機電管線和設備設施數據信息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智慧應用管理。
機電設備節能管理
通過對機電BIM模型參數的應用和過程追蹤,直觀了解設備實時監測情況,實現機電設備的能耗數據收集、能耗分析、節能預測、節能控制以及節能管理。
無錫市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圍繞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智能化生產設備、信息化技術、生產工藝進行系統研究,成功研制了基于BIM技術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解決了人工焊接、作業面不易展開、自動化程度低、生產質量難以保證問題,完成了80%預制加工工序的智能化升級,綜合提升了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的預制加工效率和質量水平,實現了傳統人工生產向智能化生產方式的轉變。
截止目前,《基于BIM的機電設備設施和管線生產線》先后取得相關技術專利6項,省級工法1項,2019年度省級BIM實訓基地;針對相關技術研究,申報了無錫市建設系統科技課題3項,經過答辯、專家審核鑒定,均通過了驗收,其中《基于BIM模型的智能制造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度江蘇省安裝行業協會科技創新獎。
(唐秀芳 談慧)